跟朋友提起我參加文化部文資局舉辦的「水下文化資產常民教育推廣活動」,他好奇地問:「如果我養蚵仔,那些棚架還有蚵仔們就是我的資產嗎?」,另一位說:「那是研究下水道嗎?」對於「水下資產」我們真的太陌生,經過三天的課程打開了我水下的視野,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台灣水下文化資產的現況吧。
關於陸地上的文化資產,國際上早有明確的法規憲章加以保護,但是水面下的古蹟文物(包括古城、沈船、飛機、古化石)一直疏於管理,隨著潛水技術的進步,私人尋寶打撈風氣盛行,歷史的遺跡正一步步無可逆地消逝。一直到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制定《保護水下文化遺產公約》,嚴禁非法盜採水下文資,推廣保護歷史遺產的觀念,台灣政府也於2015年制定了《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走在亞洲國家的前頭立法保護水面下的文化資產。
翻開歷史,台灣很在地也很國際,在大航海時代作為中繼站的地理優勢開始躍上國際貿易的舞台,西班牙、荷蘭的短暫殖民歷史(仍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地名),1884年的清法戰爭淡水(古稱滬尾)佔有一席之地,接著一次世界大戰、二次世界大戰…台灣周邊海域因海況、地形、颱風、戰爭等因素很可能遺留下珍貴的水下歷史資產(例如商船、戰艦遺跡、古生物化石等)正等著考古專家們一一發現。
歷史系教授李其霖帶著我們一群人大熱天走訪沙崙海灘上,為了看看1884年清法戰爭滬尾之役時法國人登陸的地點,遙想當年台灣人從岸上看過去,海面上七艘軍艦來勢洶洶;法國人從海上看滬尾,防風林矮樹叢神秘無窮。即使過了一百多年地理輪廓線應改變不多(在新北文創園區成立之前),當歷史跳脫課本,站在現場才有所連結🔗心想「原來歷史可以這樣教」!我們在土耳其伊斯坦堡,帶著團員乘船遊覽金角灣講述著1453年鄂圖曼土耳其如何打敗東羅馬帝國,也算是身歷其境在體驗歷史啊!
我們另外參觀了十三行博物館「海中奧秘-水下考古展暨水下考古虛擬實境」展覽,了解了國內水下考古的概況與水下文物出水後保存的困難。水下歷史遺產目前以現地保存為原則,除非現存環境變化太大有損壞之虞不得已才將文物出水,但出水後更是考驗保存的技術。考古俗話說「乾千年,濕萬年,半乾半濕就半年」,在水下絕養、低溫、無光的環境減緩了文物的老化速度,猶如時光寶盒讓我們這輩人有機會了解、佐證、改寫過去的歷史。然而水下的文物可能生鏽、脆化十分脆弱,出水後需小心處理,透過脫鹽、保濕、清潔、防縮定型曠日費時的流程,才能重現在世人眼前。舉世聞名的瑞典瓦薩號、鐵達尼號都是人類珍貴的水下資產。
我們去瑞典旅行,必定參觀的景點之一就是瓦薩沈船博物館,這艘船在建造之初因為瑞典國王好大喜功改變設計原稿,增加華麗的裝飾、擴增船身尺寸、乘載超重的加農砲,使得瓦薩號在1628年剛啟航離岸不到1500公尺便搞笑地沈入海底。但海洋考古學家在1961年將船軀完整地打撈上岸,事前嚴謹的規劃,出水後妥善的處理成為學界成功的教材範例。
英國皇家郵輪鐵達尼號,於1912年首航途中因擦撞冰山而沉沒,救生艇不足成為20世紀最嚴重的公安意外。當時船上搭載為數眾多的達官貴族與政商名流,隨著鐵達尼號沉沒的寶藏與謎題一直是探險家、尋寶者、科學家、電影公司、遊客打撈的目標,但由於它沉入3700公尺深的海底,環境險峻使得所有的打撈船軀計畫都需耗費鉅資且不切實際,最好的做法就是現地保存。
三天的課程,歷史、考古、文資保存、海洋科技的專家們透過深入淺出的介紹,讓一般民眾有機會了解台灣水下文資保存的發展概況,是個收穫滿滿(開天眼)的一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