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小學堂-走讀東眼山 - 米蘭達趣哪兒

登山小學堂-走讀東眼山

同事之前約了到東眼山踩線,很幸運地由專業導覽志工廖運景老師帶著我們認識東眼山森林遊樂區裡的一草一木。那些書本裡面的蕨類啊、地衣啊就這麼3D呈現眼前十分生動有趣,只是說到太自然組的形成層、導管、內聚力阿...我就不小心放空到外太空惹XD

東眼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位於新北市三峽區和桃園市復興區的交界處,從市區開車過去還要經過漫漫山路。東眼山主峰三角點海拔1212公尺,是台灣小百岳之一,早期為人造林地,大量的針葉柳杉林和「雲海」是東眼山的主要特色,森林覆蓋率高即使夏季仍涼爽宜人是個熱門的避暑勝地。

日據時代日本人砍伐了台灣大量的檜木、樟樹等高經濟林木後引進柳杉(吉野柳杉)造林,在烏來一帶種植失敗,直到溪頭森林遊樂區栽植才算成功。來自溫帶的針葉木移居台灣亞熱帶的環境中反而生長得又快又高,可惜生長速度太快導致木材「啪啪」品質不佳,不適合製作高檔的傢俱。東眼山的柳杉約莫是在1960年代由國民政府種植,目前約50-60歲,一般人造林大概15年可以砍伐讓土地循環利用,但因政策(保育)問題林務局近年來不砍伐樹木,杉木老摳摳使用價值就更低了。目前台灣木材自給率僅千分之四(韓國20%、日本50%)需要倚靠大量進口,未來政策預計要提高自給率到3%。

在東眼山很容易在樹幹或岩石上發現的地衣的蹤跡,它們有三種不同的型態分為:殼狀、葉狀、枝狀,因為本身對二氧化硫相當敏感,也被當成空氣污染的指標。地衣是藻類與菌類的共生體,也許聽起來陌生卻和日常生活習習相關,實驗室裡的石蕊試紙(環境敏感)、喜宴桌上的髮菜羹、NASA太空人的食物都是地衣的衍生產品。其中髮菜產自戈壁沙漠,過度採集引起沙塵爆風險增加,老師說市面上多為假貨用駱駝毛染色而成,吃了真的不會發財就不要再吃了唄。

台灣島的誕生,大約在距今650萬年前,經兩次造山運動(恐龍在6500萬年前滅絕),最後一次的冰河時期(一萬八千年前)台灣海峽結冰海平面下降,動植物從大陸、喜馬拉雅等地經由海底大陸棚遷徙而來,當時平地氣溫僅10多度,後來冰河消退後溫度上升植物便往高山遷徙,定居在台灣變成特有種。植物的演化:由青苔(最早從水到陸地)-〉蕨類(濕度指標)-〉裸子植物(松果)開始會開花-〉被子植物-〉單子葉(稻米,平行脈)/ 雙子葉(花生,網狀脈,主根明顯)。台灣因氣候環境的多變,蕨類種類高達700多種素有「蕨類王國」的稱號,在東眼山可以觀察到常見樹蕨(2億年前演化,恐龍食物)之一的筆筒樹(樹幹有脱葉痕)和台灣桫欏非常神似,另一種鬼桫欏則較少見。

半天上課的知識量相當充足(有點多得無法消化XD),印象最深的是老師提到素食者常會糾結嚴格餐食的選擇,以為吃的是素食的無花果很可能含有動物性蛋白質。原始無花果的授粉需要一種榕果小蜂的幫忙,已受孕的母蜂帶著(原出生果實裏的)花粉鑽進新的無花果肉裡產卵,然後死去。新孵出的公蜂會與還未孵化的母蜂交配,完事後公蜂會從果實裏鑽出一個通道,然後死去。新孵化的母蜂就是從這個通道離開無花果,前往下一顆果實如此循環。可喜的是目前世界上多數無花果品種已經由改良,不需要榕果小蜂幫忙授粉也可結成美味的果實,屬單性結果,不產生種子或生成空癟種子,大家不要太擔心。

榕果小蜂

最後老師以一首詩結束今天這回合:「葉子的離開,是因為風的追求,還是樹的不挽留。」在我們傳授知識進行導覽的同時,與旅客分享當下感受的風花雪月,才是一段有個人特色與記憶點的旅程。

相關文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