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帶團還不密集的N年前上過大安社大任國熹老師「法國味蕾的文化之旅」的課程,老師以人類學的切角帶我們認識法國的料理與飲食文化的發展。從歷史起源說到地方食材、鄉村料理乃至於米其林的演變,最吸引人的是搭配課程內容的試吃與試飲活動。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以飲食來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是最「軟性」的進入門檻,深深覺得這麼「寓教於樂」(好吃)的課程不能只有我知道,這次邀請了幾位領隊朋友一起來深入了解法國飲食文化,我除了認真吃也會作筆記紀錄與分享上課心得。
法國料理的歷史淵源
提到世界上最具文化特色的三大菜系,分別是中式、法式和土耳其料理,其中當代法國料理受到當代米其林印象的影響,被視為高尚、奢華的象徵。然而,法國料理的歷史可以追朔到西元前3000年起,受到各種族文化的影響形塑成現今的樣貌。
- 凱爾特人_公元前2000年:
萬聖夜的慶典可以追朔至凱爾特人的薩溫節,不給糖他們更狠的會直接詛咒你完蛋。
延伸資料>> 誰是凱爾特人?|薩溫節﹕凱爾特的午夜新年| - 高盧人_公元前5-3世紀:
開始了純啤酒、啤酒酵母麵包、飼養豬隻衍生肉製品的歷史。 - 羅馬時代:
開始有上菜禮儀、用餐次序、風土概念與重視擺盤裝飾。 - 中世紀:
上半葉學會自給自足,下半葉開始專業分工,產生了交易活動與食品產業。有了蛋糕師、糕餅師等職業。中世紀的飲食療法與中醫理論有部分相通之處。 - 文藝復興(法國為15至17世紀早期):
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帶回了美洲的原生植物:馬鈴薯、玉米等,食用蔬菜的種類起了很大變化。 - 1789法國大革命:
新成立的法庭禁止了特定族群的特權,也就是解放職業獨佔限制。大革命以前法令限制只有蛋糕師才有權利做蛋糕販售,此後人人都可以做蛋糕。 - 1900當代:
隨著科技發展,影響的地區範圍擴大,受到日本等地飲食文化的影響。
飲食受到基督宗教的影響
歐洲受到廣義基督教(天主教)傳統影響,在飲食上有所限制。例如在聖誕節與復活節之前有齋期的習俗,根據傳統,在12/24晚上是不能吃肉的,因此聖誕大餐不會有豬肉、牛肉這類被視為很營養的紅肉料理,而是以海鮮:生蠔、聖雅各扇貝、魚子醬、燻鮭魚等取而代之。
又因為耶穌在星期五遇難,為了體會耶穌所受的苦與節制靈魂,傳統上法國人周五也不吃肉。有的宗教的派別認為「不該傷害任何生命」;有的教派的理念則是「我們吃下什麼會影響我們的靈魂」,因此有各式的理由選擇不吃肉。
但歐洲的不吃肉(素食)跟台灣有很大不同,不吃肉仍然可以吃魚。所以曾經有跟餐廳確認過客人吃素,卻發生主餐換成魚,或是肉湯把肉撈掉(眼不見為淨)但客人吃得出肉味這種糗事。(阿彌陀佛)

以上為講師課堂提供的簡報資料,1.綠色:一般日子(又稱肥日) 2.紫色:聖誕、復活節前的齋期,不吃肉 3.白色:節日
瘦日與一般日常(肥日)的差別
瘦日
- 不允許吃任何脂肪多的肉,例如豬肉、牛肉,但可以吃海鮮、魚類(白肉)、禽類
- 不能用豬油料理,改用橄欖油
- 不能吃甜味的食品
肥日
- 可以吃豬肉、牛肉
- 可以用豬油料理
- 節日可以吃甜點
課程筆記:法國味蕾的文化之旅|大安社大 任國熹講師
延伸閱讀書目:
- 食藝:法國飲食文化的風貌與流變|蔡倩玟
- 為什麼布列塔尼豬比人多?:用十道法國經典名菜,從歷史背景、氣候風土到地方文化,解讀法國料理的起源與精髓|松嶋啟介
- 法國美食歷史故事|鄭順德
- 全法國最好吃的書:成就你的法式美食偏執|法蘭索瓦芮吉‧高帝
- 法國美食史:行家知識與風土認證| 瑪莉安.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