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法國飲食的歷史淵源介紹了法國飲食文化受到自高盧、羅馬以來的影響,直到中世紀,漸漸有了現代法國料理的雛型。
中世紀的飲食 (5-15世紀)
中世紀:亞爾薩斯地區和日耳曼部落出現「醃酸菜」。將白菜剁碎置於大木桶中,與鹽巴層層交疊,佐以杜松子、蒔蘿、鼠尾草、茴香、雪維草或辣根。
–全法國最好吃的書
1393年:出現「可麗餅」的食譜,用小麥粉、蛋、水、鹽巴與葡萄酒,混合豬油與奶油去烹煮。
受到基督教文化影響節制飲食

中世紀飲食深受(廣義)基督教文化影響,有很多齋戒與限制,例如復活節前的四旬齋、每個禮拜五都禁止吃肉(齋日)。齋日(瘦日)規定不能吃四隻腳的動物,主要為牛、豬,飲食上以魚類取代。
有趣的是水狸長時間待在水裡也被視為「魚類」,所以是可以吃的。
修道院自己自足並提供服務
中世紀的修道院通常有專門的「菜」園,種植蔬菜、果樹或醫療植物,簡單的疾病可以利用草藥治療,自給自足提供教會的所需。在修道院必須遵守嚴格的紀律,然而不同派別有不同的規定,較嚴格的禁止僧侶吃肉。
部分修道院利用作物製作產品對外販售或是供應餐飲,成為窮人的醫院,富人的客棧,類似現在朝聖之路上的庇護所。
勞動也是隱修士們重要的職責,聖本篤會規提及「每座修院要自食其力……幾時他們靠雙手操作度日,才算是真正的隱修士。」因此,每座修院視所處地區的情況及資源,發展出修院特有的事業。例如美國中部的革責瑪尼(Gethsemani)隱修院生產水果蛋糕及乳酪,加州新明谷(New Clairvaux)修院種植核桃及加州李,比利時的隱修院則大多出產啤酒等。
–維基百科
杜布羅尼克的聖方濟各修道院現為歐洲最古老的營業藥房,成立於14世紀,過去研究獨家的草藥秘方提供民眾醫療,也將歐洲香草植物製成草本保養品,目前成為觀光客購物景點。
麵包成為法國人的命脈
法國的地理環境適合種植穀物,發展出各式麵包種類,成為飲食中的主食。
早在中古世紀,推動分級制、風格的影響力、採用度量標準以達到對品質的堅持,都已經是法國麵包的獨特之處。
–法國美食史 行家知識與風土認證
中古世紀,又圓又胖的發酵麵包是「財富的象徵」,有錢人吃精製的白麵包,窮人則吃全穀物粗製的硬梆梆麵包。
一般人家在家做好麵包,可以到修道院的「公用烤爐」烤麵包,當時的麵包師還有另一種職業類別”fournier” 是專門幫人烤做好的麵包。
修道院本身有烤爐,還有磨坊和穀物,是當時唯一可以「一條龍」現烤麵包的地方,販售的麵包叫做「司鐸麵包」。
因為麵包對法國舉足輕重的地位,1305年美男子腓力四世還下令規定巴黎一周七天都必須有麵包和穀物的供應。麵包成為法國人生活的必需品,麵包供應的危機也影響了後來的法國大革命。
人民階級分明,飲食也要門當戶對
身分比較尊貴的如貴族,可以吃離天空(上帝)比較接近的食物,諸如在天上飛的孔雀、天鵝等,蔬菜則要吃離土地比較遠的大葉菜類,那個埋在土裡的根莖類就留給貧民食用。
可以想像嗎?他們一定常在爭執說這個菜離土地比較遠可以吃?那個菜不能吃?
不同階級的烹飪方式也有不同,貴族使用直接煮法:火烤,老百姓間接煮法:放在鍋裡水煮。
飲食份量也依階級不同,舉辦派對的主人可以吃一份食物,客人吃1/4,僕人則僅分到1/16份。
有食療的概念,類似中醫理論
在醫療上他們傳承自古希臘的水、火、空氣、土的體液觀念,身體狀態有冷熱之分,吃對應不同冷熱屬性的食物可以平衡健康,很類似中醫的觀念。
他們也認為每一種食物的消化速度不同,進食的順序應該有所分別,從慢消化的先吃,例如先吃濃味的水果(草莓、櫻桃)。現代人為了減肥,也發展出先吃菜肉再吃澱粉的特別用餐順序。
有時候會覺得老祖宗的智慧真的博大精深,有時候又覺得某方面的規定是無稽之談XD
中古世紀的食譜【三層肉捲鵪鶉佐駱駝醬與歐防風泥 】

法國飲食文化這堂課試吃了來自中世紀的食譜
【歐防風】本以為翻譯有誤,Google真的有這個有點像白蘿蔔的根莖作物,吃起來有點辣辣的。經過歷史的演進大多數的人不吃了,算是被潮流淘汰的蔬菜。但近期米其林餐廳吹起復興中世紀飲食的潮流,而使用這種食材,更驚人的….台灣居然有專門農夫在種!!
【鵪鶉】蛋火鍋料常吃,但這是第一次吃到鵪鶉本人,吃起來有迷樣的味道,我真的不行……
【駱駝醬】使用了特別的青葡萄汁,中世紀的醬汁主要是酸味,口味現代人可以接受,但材料十分複雜:

青葡萄汁:45cc
杏仁奶:100克
葡萄乾50顆
梅子乾50克
德國全麥麵包:100克
肉桂粉,生薑:30克
三個丁香
一點荳蔻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