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忙著考證照念民法,感覺蠻有趣的~很實用又可以保護自己,然後開始天馬行空想一些計畫…(再不開放國境我的小腦袋可能會轉壞阿!!)
前一陣子聽了個講座才猛然發現我們這輩人的平均壽命可能來到100歲 (晴天霹靂~QQ),換個念頭想現在花個10年去學習另一個專業,時間好像也蠻充裕的嘛~「來去念個法律系好了!」這個念頭莫名其妙地冒出來! 立馬探詢朋友相關的資訊,她不僅回答我的問題還鼓勵我「像妳這樣腦袋好、會唸書,又有膽識,才不會被社會淘汰」…這似乎有什麼誤會(哈) 我只是沒有牽掛又比較任性而已~ 但我回答了「妳不是沒膽識,妳是有妳要保護的人」當時我坐在拉亞漢堡吃早餐,突然眼淚就掉下來了。最近在思考一些教養的問題,看到好友生出兩三個小孩,身上的擔子想起來令我不寒而慄,去當媽媽才真的是有膽識「叫小賀」。
最近看了一本契合疫情時代的書《失業教我們的事:想吃雞腿,就別勉強啃雞肋》,作者洪雪珍結合人力銀行副總的經歷與自身經驗提醒(或恐嚇)大家中年失業的風險,按照統計資料台灣人的普遍薪資水準在50歲來到高峰,之後可能面臨減薪(或被裁員)的危機,而沒有特殊專業的人才在45歲之後很難找到合意的工作(隱形天花板)。作者目前擔任職場的斜槓教練,協助找出個人適合的工作內或業外的斜槓計畫打造被動收入,提早規畫職涯的第二曲線,她的講座對於莫名對未來感到焦慮的我真的很有吸引力 (只有費用不太吸引XD),而同樣的理論也和塔雷伯的《反脆弱 》不謀而合。在因疫情停工的這一年,我不斷學習也嘗試了各種事務,生活愜意充實也仍保有自由,但是不能忘記肺炎教我們的事:超前部屬、戰備存糧、斜槓人生。
在谷歌法律系時找到一篇資管人轉法律系的感人故事,感人的地方在於他學了6年的資管才發現他的熱情所在,即使放棄的成本很高,未來的路並不明朗仍然,仍然全力以赴。(好啦~我承認我最會買這種灑狗血的帳)